羅岳平 潘海婷
灰霾污染具有反復性,只要工程控制稍有放松,不利氣象條件周期性出現,霾鎖全城的現象就可能發生。這與階段性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從全國來看,灰霾污染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單位國土面積開發強度超過大氣環境容量的地方就有可能局部性或連片發生灰霾。相反,在一些農村和西部地區,大氣污染物來源少,霧霾影響相對較輕。
鑒于此,治理灰霾污染要采取共同而有差別的政策。對環境空氣質量好的地區,主要是規劃控制,合理布局相關工業企業,防止過度開發;而對灰霾污染嚴重的單個城市或城市集群,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做減法。一方面,要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每個污染源的排放強度;另一方面,要下決心關停一些污染重的企業,從而把單位國土面積過重的污染負荷減下來,在承載力范圍內組織工業生產。
無論是投資降低每個生產單元的排放強度,還是淘汰一批落后產能,都涉及資金、技術和就業安置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系統性強,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環境污染方面做減法,其目標是非常明確的,但決策及其實施的過程異常艱辛,牽一發而動全身,對面臨的困難要有充分估計,并保持足夠的耐心。
各地源解析結果表明,工業燃燒是重要的大氣污染來源,機動車尾氣排放、餐飲油煙和農村焚燒秸稈等與公民個人行為相關的污染貢獻同樣很大。無論是企業污染治理,還是個人為減排努力,都需要進一步提升社會責任感和環境道德。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個人素質的培養更需要時間,必須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勝。
績效考核是加快治霾進程的有效手段。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調度治理過程,要建立既體現結果,又客觀反映環境質量變化幅度的綜合考評體系,不單看結果數據,也肯定努力的過程,打消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的情緒,使他們能樹立信心,耐下心來,持續推動污染治理。
如果說科學治霾是做一份難度比較大的試卷,有的地方是85分的基礎,稍加努力就能達到90分;有的地方則是50分的底子,需要歷屆政府不懈努力,按每次10分或15分的節奏提高成績。這就需要優化考核體系總體設計,真正讓抓出成績的地方政府和環保及相關部門得到褒揚,不斷激發其治霾活力,打好大氣污染治理的持久戰。
來源:中國環境報